2006第四屆新樂園Emerge新秀展-由「外」到「內」的過程



  • 7-5
  • [展 名]
    2006第四屆新樂園Emerge新秀展-由「外」到「內」的過程
  • [藝術家]
    鄭秀如張騰遠李增豪
  • [展 期 ]
    2006/09/30 ~ 2006/10/22
  • [開 幕]
    2006/09/30
  • [展 述]

    一件作品外在的呈現,不論最終是以何種方式構成,對藝術家而言都是一個想法或意圖的「壓縮」表現。而藝術家面對作品外在呈現,則是企圖藉由一連串他者或自我的「解壓縮程式」,來還原其本身內在的認知與意圖。藝術的趣味就在這「壓縮」與「還原」的相互作用下,慢慢飄散出來。換言之,藝術的價值潛藏在「壓縮」到「還原」的過程中,但這「過程」是什麼?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影像是經驗的痕跡:它們是「記憶影像」或「記憶痕跡」(Erinnerungsbilder, Erinnerungsspuren)。但是否所有的經驗都留下「記憶影像」,而成為日後得以被回憶的依據?是否所有發展出的影像,都成為見證事件的檔案?若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難道不應去追問由影像到經驗,由呈現到意圖之間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工作」? 根據這一思考點,本屆新樂園新秀展推出鄭秀如,張騰遠,李增豪三位年輕藝術創作者,其作品在由「外」到「內」的過程中,都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空間。經由這一開放空間,觀者得以介入,進而建立「過程」。

     

    在鄭秀如的作品中物件與物件之間的關係是存在也是空缺,空缺讓物件與物件、畫面與畫面之間,保有相互依存的關係,透過這樣的關係找尋著與下一個物件、畫面產生一種完整氣氛的可能?每個物件、每個畫面留下的空缺,如同等待、如同說著不完整的話,企圖從每個物件、每個畫面的不完整中,去拼湊、去組合。它們的關係,衝突著經驗。

    而張騰遠則是將兩個不相干的影像藉由重疊的方式而存在於同一空間裡,進而產生新的關係。而這樣的關係是建立在觀者本身所經歷過的時空環境與作者所提供的影像之間的對話基礎上。它是渾沌的、因人而異的。在作品中藝術家利用彩度與色系相近的顏色相互搭配,更突顯這一曖昧性。李增豪與上述兩位藝術家不同的是,在其作品中充滿著藝術家身體知覺的感受與想像。在藝術家的體驗下,以「聯覺」的方式將知覺的感受轉換至作品中影像的呈現。「我就是我的身體,我透過身體知覺世界,也存在於世界」。作者企圖由外在的形變,轉化為內在自身的再現,而觀者透過藝術家影像的轉換,得以回溯或自我建構藝術家身體知覺的感受。

     

    若說形式與內容的搭配決定了作品的成功與否,而作品由「外」到「內」的還原過程,或許就是作品之所以存在的意義。

  • [主辦單位]

    新樂園藝術空間

  • [贊助單位]

    本空間榮獲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行政贊助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