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致印象》許惠晴、彭庭軒雙人展



  • 12-11
  • [展 名]
    《非一致印象》許惠晴、彭庭軒雙人展
  • [藝術家]
    許惠晴、彭庭軒
  • [展 期 ]
    2017/07/08 ~ 2017/07/30
  • [開 幕]
    07/08/2017
  • [展 述]

    1.策展論述

    「幽靈島」是航海時代中,地圖製作公司經常使用的防偽標誌,以虛構在海上的島嶼,避免地圖被其他對手複製利用。然而這些虛假的知識生產,卻形塑了一個完全不存在的地方。在此同時,盛行於歐洲國家的殖民主義和地理大發現,對於異域神秘性的探求,又以有色眼鏡創造了彷彿平行世界的「東方」印象。如何將見聞透過實際經驗轉化,最後成為可靠的知識?而知識又應該如何去傳達,才能夠精準的吸收?在追求快速、簡捷的世界,所有的一切知識,被化約為一致、單一的向度,卻忽略了更多元、更真實的可能性。本次展覽《非一致印象》,便是希望透過兩位藝術家藉由知識的生產到傳達,探索當代藝術的知識本質。

    長期在教育現場的許惠晴,以〈乖,聽我說〉、〈師.語〉等錄像作品表現對於教育目的與知識傳播的省思,運用第一人稱的視角,以老師或學生的角度,將語言和文字具象化,成為一道道,讓觀眾直接感受到迎面而來的咀嚼後的食物汁液衝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作為一個教師,如何吸收知識再轉達給學生?而在教室裡的學生,他所感受到的,是否正如影像所呈現一般,是如此咄咄逼人的壓迫呢?

    彭庭軒因為一次旅程中看到被剝皮的動物而受到啟發,失去了皮的動物便像是失去了身分標誌,彷彿是在原本多彩多姿的社會中,因為各種箝制與壓迫所消失的差異性。在荷蘭的遊學階段,她更進一步觸及了後殖民主義中的知識想像,藉由對荷蘭想像的落差和實際經驗的反饋,提出了《合法代名詞》的創作計畫,經過裝置、文件的方式,表達對於異國之間的反省與認知的差異的詮釋。

    許惠晴和彭庭軒兩位藝術家,一位從教育的角度思索知識傳達的問題,另一位則思考知識如何被形成與轉化。《非一致印象》企圖打破知識的框架,從當代藝術的角度,探索刻板印象的生成與破滅。

    2.創作論述

    許惠晴創作論述

    本次作品延續多年來探討教育者挾國家機器強權式涉入他者生命的系列作品。於此世紀,標榜著迅速、文明、有效率的國家機器,賦予教師明確的任務:培養與催化出具有生產力價值性的人民。一切經過計算、設計、實驗下的科學規格化教育體制,藉由教師不斷的口語傳輸,建構出一個令人為之崇拜的「奇幻式成人社會」願景。

    言語之於人蘊含著強大力量,教育藉由言語手段作為教化者行為蛻變的催化劑,人類以言語傳遞訊息,話語便是思想的延伸,那延伸有著精神性的介入、影響、改變等行跡,等同隱喻著一種攻擊性的行為。作品正是想呈現話語中隱晦的「暴行」,藉由物象形體的口水「噴射」指涉非物質性言語的攻擊纏念,體現「話語」暴力性行為的射擊軌道與對象。

    以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表現行徑讓口腔反覆咀嚼與噴射的動作(等同心裡的運作與認知的發展),勾連出發話者本身亦在群體中吸收既定的價值體系,將這意識形態再度灌輸於外,鏡頭上捕捉到舌燦蓮花下話語的繽紛風景,亦具現觀者正被動式的植入於其中,化為作品的景觀之一?!

    彭庭軒創作論述

    聊齋誌異中有個耳熟能詳的故事——畫皮。故事中的美女其實是披上了人皮的妖怪,然而世人執迷不悟,不相信如此美貌的女子是妖魔,直至無法挽回的慘劇發生。蒲松齡的故事道出了世俗印象如何影響人們的判斷,美貌女子其實是飢餓的魔物,而遭人唾棄的邋遢乞丐卻是能使人起死回生的高人。

    不單單只是樣貌,在各個方面,我們不免受到社會普遍價值觀的影響,變得隨波逐流,無法客觀面對事實,這已然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先入為主的情況也在不斷發生,在這個媒體狂熱與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能輕易接收大量資訊,然而訊息的真偽很難辨別。2002年的卡塞爾文件展,展出了加拿大電視公司Igolooki Isuma Productions在1995所拍攝影集的Nunavut, Our Land,內容為因紐特人的生活方式,他們捕魚、獵海豹、住冰洞。這是多數人對生活在北極圈內的少數民族的印象,然而有趣的是,當觀眾認真的看完這些影集後,才發現這些全都是假的。

    今年有幸至荷蘭待上半年,來之前對這個國家抱有的認知,有一些被顛覆;有一些被證實。《合法代名詞》以荷蘭為舞台,透過文字、圖像與物件凸顯人們的刻版印象,充滿矛盾與疑問,在真真假假中試圖探索資訊對人們的影響力,並期待看到觀眾的互動與反應。郵寄包裹是這個作品重要元素之一,將要展出的現成物從海外寄出,象徵著荷蘭大量的農業輸出。

  • [主辦單位]

    新樂園藝術空間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