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雕塑-以輕薄濡染 陳文祥個展



  • 6-10
  • [展 名]
    黑雕塑-以輕薄濡染 陳文祥個展
  • [藝術家]
    陳文祥
  • [展 期 ]
    2005/01/01 ~ 2005/01/23
  • [開 幕]
    2005/1/1
  • [座談會]
    2005/1/06 15:00
  • [與談人]
    陳泰松,杜偉,吳宇棠
  • [展 述]

     

        傳統概念裡,雕塑的特徵是有實體、有重量、佔有空間之量塊造型藝術,相較於平面繪畫,體積龐大的雕塑總帶給人一種真實、崇高、永恆的精神感受。在這次的展覽中我也企圖表現這種雕塑特有的氣勢氛圍,但我相反地改以一種”輕薄”的形式-影像,來呈現這種雕塑所散發之厚重、永恆的特有感覺。這種的”輕薄”至少有三種意涵:一是指影像中塑膠袋材質的輕薄特徵;二是指影像媒材本身體體積的平面輕薄特質;三是暗示了作者的意識態度;聊以輕薄濡染之。我是藉塑膠袋及影像媒材之輕薄特質來隱喻我在創作上一像存有之輕薄意識與態度,以輕薄的概念自處也以輕薄的概念看待事物。

        古人想瞭解事物的原貌總需要親臨現場才能一窺究竟瞭解事實,這就是所謂的:躬逢其盛,眼見為憑。此種認知方式須大費周章身體力行才能完成。然而隨著現代化的腳步影像複製技術逐漸高度發展以後,開啟了人類認知方法之大轉變,人們開始可以從逼真的平面複製影像中”感受”神聖的氣氛而不再需要「躬逢其盛」,此即所謂媒體時代前所未有對事物的認知方式。以我們早期學習西方藝術史的經驗為例,一直是經由書本上的平面複製圖像來認識西方藝術大師們的作品,每當面對千秋不朽之歷史巨作也只能硬生生地從縮小的、複製的、色彩失真的圖片去感受其偉大氛圍,即使這和真實的面對作品所產生的認知已有一大段差距,然而輕薄如我(們)也只能如是為之!

      西方文藝復興時代雕刻家兼畫家米開朗基羅是我所尊崇的大師,當研究其作品時意外發現他曾以畫成空皮囊的自畫像作為其「最後的審判」的簽名,也有人說這是他以此作為躬逢聖經中記載耶穌基督進行最後審判場面的方式。此事令我特別著迷之處一方面在於米開朗基羅把自己比喻成空皮囊,一代巨匠竟如此自我輕薄以表現他在主耶穌面前的虔誠與謙卑;另一方面,他假想把自己放入聖經中「最後審判」的場景,想像自己參與了見證並從中濡染其神聖偉大的宗教氛圍。因這兩件事似與我使用的塑膠袋(囊與我的同義)所指涉的某些意義和使用影像化的塑膠袋質感來揣摩雕塑的氣氛頗能產生共鳴與關聯。

        我在偶然中發現影像化以後的黑色塑膠袋能呈現堅固的雕塑質感,便興起以黑色塑膠袋影像模擬雕塑質感的想法,有如魔術或宗教顯靈般我向來就喜歡將平凡的事物看成,做成或轉化成另一種有令人振奮可喜的東西。此展我再度選用生活周遭隨手可得的黑色塑膠袋作為揣摩、濡染偉大雕塑作品氛圍的方式,是圖謀將微不足道的平凡生活物件偷渡、轉化、昇華成具有崇高特質的視覺效果,妄想將平凡與崇高、現實與典範移花接木,魚目混珠,以達成我某種內在需求的滿足感。

  • [主辦單位]

    新樂園藝術空間

  • [贊助單位]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行政贊助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