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吳正雄之名



abc

abc

abc

abc

abc

  • 3-24
  • [展 名]
    以吳正雄之名
  • [藝術家]
    吳正雄
  • [展 期 ]
    2000/11/11 ~ 2000/12/03
  • [開 幕]
  • [座談會]
    2000/12/03
  • [展 述]
         人類早期可能是為了相互溝通的需要,而發展出各種“音稱”系統:分別以特定的音稱來指陳天地萬事萬物;接下來可能是為了紀錄的需要,又發展出以“形符”來謂“音稱”的記號系統。至此凡事凡物皆有一組稱謂代碼,包括言語的及文字的。設若有新事物出現,必定要經過一個命名的手續,以便“引稱”其存有,隨著時代的演進,甚至可以以“編序”或“簡碼”為名稱,無須再編想一個名字(如MP3,RU486等)。
        但是以名稱來辨識一種存有的事實,有時卻會出現迷離的狀態;這肇因於人往往依賴於文字或語言的歸納邏輯來臆想該事物,因此一些同音異義或同字異義的名稱經常會混淆人的認知,如有人會以為“肉骨茶“是一種茶,又或者“SM“這樣一個簡稱其實指涉包括塑膠原料及特殊性癖兩種完全不相干的事物。
        子曰: “必也正名乎“,原意指的是辨別名份,以為禮的依據;然而現代符號學的理論卻又明白點破記號的所指(signified)與能指(signifier)間的關係並不明確,名相之間既未必相屬,名實之間更未必相副。然而我們仍不得不依賴傳統的命名體系來維繫彼此間的認知標準,只因還未有更有效的替代系統……
        近來在政治領域裡所經常出現關於名稱定義的爭論,其實只是更證明記號的所指(signified)與能指(signifier)間的關係並不明確而已,而不斷詮釋演釋的結果就是必須製造出更多的新詞來重新定義已經過度擴張意涵的原始名稱,以名稱指陳事物的內涵尚且如此,而以名稱區別事物的表象差異更是容易混淆。
        姓名是一個人身分(identity)的標籤,日常生活中姓名用來區隔不同個體的社會代碼,但當多人擁有同名同姓時(中外皆同),姓名在社會上做為個體身份認證依據,實際上是鬆動的。在藝術或政治領域上亦同,具歸類意義的名稱本身竟演變成指涉多重涵義時,為突顯主體性而存在的命名,最後是消泯了命名的意義本身。
        根據89年版電信局台北縣市電話號碼簿,其中共有66位吳正雄。作者將自其中說服12位參與本計劃,若人數不足則在往外縣市尋找,至足12人為止(含作者共13人)。拍攝這13位吳正雄的半身照,形式應如官式肖像模式,予以放大至20*30英吋,裝框後懸掛於新樂園2樓展場,猶如一小型紀念館的模式,每幅照片下方皆有壓克力標籤說明“吳正雄先生”。
        請諸位吳正雄先生提供若干私人物件、生活用品或家具不等的物品,將新樂園3樓展場裝置成一起居空間,其間都是吳正雄的東西,卻來自不同的吳正雄。
        開幕日請諸位吳正雄共同蒞臨會場主持開幕(包括未應允參予本計劃者)。
      在本計劃中,我希望藉一個普遍存在的身份辨識疑點,營造一個模糊的陳設館,假設一個類似紀念館的形式,以一種幽默的手法勾出同名同姓不同人的辨識問題,間或夾雜認知的突兀與混淆;呈現一種表稱相同而實則內情相互混淆的狀態,以自我消解與調侃的方式,在不斷強調主體特性的潮流中,切入另一個思考角度;手法雖然簡單,卻同時觸及“名相”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涉及哲學或美學的諸多指涉。在這個講究品牌與商標的時代,展現另類的幽默與辛辣。
  • [主辦單位]

    新樂園藝術空間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