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表層—設計與藝術的對話》



  • 7-17
  • [展 名]
    《穿越表層—設計與藝術的對話》
  • [藝術家]
    M.Design (郭宗翰+黃莉婷)、許鳳玉陳建北許淑真王達人
  • [展 期 ]
    2007/09/15 ~ 2007/10/07
  • [開 幕]
    2007/09/15
  • [展 述]

     

    人的存有是一種變動不拘的存有,任何表達方式都抓不住他,
    在想像力的支配之下,雖然某一種表達方式已然進駐,
    但他需要另一種方式的表達,
    存有必然會是需要另一種表達方式的存有。


    ——加斯東‧巴舍拉 

     

        土地、自然與人的關係是一個永恆的命題,環境與自然界的事物,成為藝術與設計創作者的靈感來源,對於自然的觀察、仿效、形變、紀錄,提拱了根本而厚實的能量,在現今一波波生態環境關懷的浪潮下,也無可避免的貼近與仿製這其中的機制,將想像和記憶凝結成實體的呈現。

     

    彈性空間 Flexible Space

     

        現代資訊科技的進步和網路的便捷,逐漸減少大型都市結構的開發與群聚生活的必要性。如此的型態,漸漸的開啟下個紀元的反生態破壞與回歸地球環境本質的土地回饋,一種新型態的概念式建築思維也運應而生,可以遊走移動的「行走城市」、臨時性結構、可更換的單元,配合地域性的原生環境,取代了工程開發;在M.Design (郭宗翰+黃莉婷)《土地位移》的作品中,以可拆解的土地皮層概念,企圖在自然與非自然間尋求平衡;王達人使用石化工業所生產的化學材料,製作成人造肌膚,半附著半脫離在《土地位移》的結構上,如同身體和空間的異化和融合,組合而成一個怪異且非現實的畫面,探索空間、肉身、材料、自然/非自然之間的交互關係。

     

        陳建北《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就是點本身》,從精神性的觀點切入,將空間作真實又詩意的摺疊,透過作品所呈現的非慣性思維,引導觀者思考自我意識與察覺自身的「位置」,企圖啟發心理、物理與精神的想像空間。

     

     

    自然的共生與繁衍 Co-existence and Reproduction in Nature

     

        共生,字面意義可被解釋為「共同」和「生活」,可以是兩生物體之間生活在一起的交互作用,或是物種與環境之間的循環互利關係。

     

    美國微生物學家瑪葛莉絲(L. Margulis)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機制,「大自然的本性就厭惡任何生物獨佔世界的現象,所以地球上絕對不會有單獨存在的生物。」

        許鳳玉透過線條、形狀、色彩、觀點、形式…等,保留對自然美好的記憶,創造出意象與情緒,在大自然環境的過度破壞下開始衍生心中的人造花…,以自然植物的形變,蔓延於空間中,融合非自然材質與人造空間共生於城市之中。

      

        延續2005年《潮間帶藝術偵測站》的生態觀測,許淑真將自然現象,結合人文的地誌寓言,以帶有研究手法的假說與道聽塗說的證據,來呈現位於澎湖五德濱海的一處潮間帶的生物寓言,考察群聚生態的生物繁衍機制、當地居民的經濟活動與日常生活,從生物學拓展至社會觀察。

     

    本次展覽以「穿越表層」為題,邀請藝術與設計工作者參與對話,交互探討藝術中的感性擴張和設計中的理性化約,合作創作空間與表層的視覺意象,透過不同創作思維和材質表現方法間的激盪交流,拓展彼此的視野和觀點。



    Gaston Bachelard,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台北市,2003,頁316。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共生

  • [主辦單位]

    新樂園藝術空間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