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之城:移民、後/殖民記憶與新台灣色彩



  • 6-25
  • [展 名]
    燕子之城:移民、後/殖民記憶與新台灣色彩
  • [藝術家]
    策展人:陳香君 藝術家:Channel A,吳平海,林筱芳、周靈芝、陳明秀,殷寶寧,黃孫權,劉莉莉
  • [展 期 ]
    2006/03/18 ~ 2006/04/09
  • [開 幕]
    2006/03/18
  • [座談會]
    新/移民台灣與藝術解碼
  • [與談人]
    石瑞仁,陳泰松,陳素香,黃孫權,陳香君
  • [展 述]

     

    「燕子之城」:移民、後/殖民記憶與新台灣色彩 撰文/陳香君、周靈芝、殷寶寧當印度乞丐遇上外籍新娘、當黃皮膚的非洲鼓手遇上台灣青少年次文化同人誌的素還真,當外勞的一天遇上中山北路的殖民/後殖民歷史與情慾記憶…「燕子之城」這個展覽作為一個「特定環境的裝置」,藉著影像、裝置、紀錄片、表演和比賽等活動的共陳並置,希冀鋪陳出一個具體而微的台灣舊、新移民相遇、磨合及彼此之間文化、生活、意識形態、精神與觀念相互折衝、滲透、凝聚、散佚的發展脈絡和文本。它並連結中山北路上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象徵場所,以剖析都市紋理的城鄉再現思考,試圖呈現一個從邊緣角度回望的視野,以及更深切的反省與更寬廣的關懷。

    環境基地:中山北路主辦單位新樂園藝術空間所在的中山北路,是台灣第一條現代化道路,從路底圓山的台灣神社,代表台灣經由殖民經驗轉進現代化的起點,記錄了台灣許多的第一,像是第一座國際大飯店、第一座地下道、第一次美軍顧問團進駐台灣等等…。非常巧合地,這條路,似乎也跟著見證了台灣從日本殖民統治、冷戰時期美軍進駐台灣、與國民黨強人極權統治等等,從外部殖民到內部殖民的過程,以及台灣挾著經濟優勢開始對外擴張,從台商西進、南進、到引入大量外籍配偶、外籍勞工進入台灣的後殖民狀態。閱讀中山北路的歷史,似乎成為解剖台灣後/殖民現象的一種方式。

    因此,「燕子之城」從新樂園藝術空間開始,向東連結位於日本殖民時代舊稱五條通、六條」的林森北路、南京東路附近路段的「林森康樂公園」,向西串連舊日為美國大使官邸、今日移做台灣電影重要據點的「台北光點」,向北連結1967年美國建築師Anthony Stoner所建造的、今日為外籍勞工主要聚集點的「聖多福天主堂」。從點與點的呼應到「中山北路2-3段兩側」線與線的串連,「燕子之城」藉著中山北路2-3段這個區塊,提供一個美學的轉化空間,讓人們能在其中管窺全球化之下新舊移民、後/殖民歷史層層刻畫在台灣的文化痕跡,感受新舊移民的創痛,並反思台灣舊移民對於新移民的觀看與歧視。

     

    第一層:新移民勞工、配偶與台灣社會的交遇

    由於資本國際化,台灣和亞洲其他具有經濟優勢「小龍」一樣,開始引進成本低廉的外籍勞工和幫傭,從事勞力密集或辛苦危險的工作。另一方面,經濟快速發展,鄉下農工日益貧困,難以找到願意嫁到農村的女性,台灣青年從80年代初便開始到東南亞娶妻。這些因應台灣各項需求以及移出國社會經濟與性別結構問題,從東、南亞陸續前來的新移民,和台灣舊移民逐漸共組出另一種台灣的新主體和新色彩。

    在最北邊的聖多福教堂,黃孫權的〈交遇〉(2006),以數位影像音聲處理10位外籍勞工分別於休假日和非休假日,每30分鐘以手機拍攝一次眼前景象,揭露外籍勞工在台灣的生活環境、勞動條件、休閒娛樂以及人際網路。劉莉莉的〈慢漫秀:你們之間〉(2006)則以表演與漫畫影像裝置的方式,或幽默或諷喻,再現東、南亞勞工和配偶,適應台灣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最西邊的台北光點,林筱芳的〈從他鄉到故鄉:外籍新娘在美濃〉(2001)和吳平海的〈漂洋過海的家〉(2005)及〈謝婷與她的歌〉(2005),紀錄與呈現外籍新娘/新移民女性進入台灣社會的歷程。這二位紀錄片導演,長期在高雄美濃蹲點,除了揭露異國婚姻現象背後資本國際化、父權制度以及東南亞排華與華人國族意識等等結構性因素,更再現新移民女性作為新台灣文化主體,從婚配、學習台灣語言、互相扶持,融入台灣社群,並成為台灣社會國際化橋樑的歷程。這三部曾經獲獎的片子,挑戰了台灣普遍認為外籍新娘是「外來入侵者」或「較落後的族群」的錯誤認知。

    第二層:觀看與歧視背後的歷史文化系統

    沿著中山北路2-3段二側婚紗街南下台北光點的步道上,將有殷寶寧的〈愛的記憶.情人雅座〉(2006)邀請大家在忙碌的中山北路暫時歇腳。該創作一方面對照前所討論的新一波異國婚姻現象,另一方面又拉扯出資本主義國際化、殖民主義以及異性戀父權制度交錯下,同志情慾故事,以及台灣往日異國婚姻現象的殖民記憶。在20世紀日本殖民、國民黨統治、美軍進駐的年代,在台灣的優勢族群,總以自己社會文化系統和制度的正當性/正港性(legitimacy, authenticity)為中心,歧視在台灣的其他族群。這基本上是一種殖民者看待被殖民者、父權制度看待女性與同性戀、雙性戀的「帝國之眼」。殷寶寧翻出美軍時期,台灣女性和美軍共浴的歷史檔案。舊時今日對照之下,我們也許會驚異台灣目前作為一個次帝國結構的文化病徵。

    在台北光點,陳明秀的〈同人人〉(2006),以及Channel A(林宏璋、李國民、孫達夫和Ella Raidel)的〈黃色非洲鼓手〉(2006)與〈在非洲尋找非洲鼓手〉(2006),將分別以影片和影像裝置的形式,介入這樣的「帝國之眼」。〈同人人〉拍攝台灣目前青少年次文化的同仁誌,如何將日本傳來熱潮的文化正港性(cultural authenticity),經由霹靂布袋戲素還真等台灣在地文化符碼,轉換為台

    灣豐富多元的觀看故事。而〈黃色非洲鼓手〉與〈在非洲尋找非洲鼓手〉,則以非常詼諧的手法,讓這種以文化正港性自居排斥其他人的作為,變成一種非常荒謬的行為模式。

     

    第三層:易位而處,傾聽台灣和他者的聲音

    其實,錯地而處,台灣人在歐美、在東南亞、在世界各地,也一樣會遭遇類似的歧視,這都將質問封閉且內化的帝國之眼。在最南方的新樂園空間,周靈芝〈以傅柯之名〉(2006)以在印度西藏村所拍攝的印度乞丐影像為主所凝聚的攝影及錄像裝置空間,將觀者引入一個為「他者」所環繞的空間。同時,觀者在印度乞丐的觀看和環繞下,也將變成另一個「他者/局外人」,並可能感受到其中的焦慮和失措。

    任何的觀看,背後都有層層的歷史與文化面紗的阻隔。在全球資本化之下,移民現象已經勢不可擋。如何讓各主體都能和平相處,或許彼此都需要超越文化標籤思考法,更耐心的學習瞭解、傾聽與接納那從層層面紗背後傳來的他者的聲音。於是,「燕子之城」選擇在多數台灣新舊移民皆休假的週日開幕和進行表演活動〈交遇之外勞音樂團體及DJ、VJ表演篇〉(2006)和〈黃色非洲鼓手五燈獎〉(2006),並委請國家廣播電台和英商Antenna Audio影音導覽公司製作北京語、福佬話、客語、英語、越南語、印尼語和泰語的導覽說明,期盼促使不同族群間的交遇和傾聽能夠發生。

     

    座談會:

     

    第2場:情慾、殖民經濟與中山北路

    時間:3/26(日)下午2:30~5:00

    主持人:吳瑪悧(藝術家)

    與談人:陸蓉之(藝評家)

    劉毓秀(台大外文系教授)

    林綠紅(全國女人連線理事長)

    殷寶寧(參展藝術家)、劉莉莉(參展藝術家)

    第3場:「日久他鄉是故鄉」:紀錄片與介入新移民處境

    時間:4/2(日)下午2:30~5:00

    主持人:謝鴻均(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所教授)

    與談人:林書怡(全國婦女全國聯合會國際事務部主任/曾任女性影展召集人)

    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吳紹文(南洋台灣姊妹會秘書長)

    蘇科雅(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

    林筱芳(參展藝術家)、吳平海(參展藝術家)

    第4場:當代台灣與帝國之眼:後/殖民記憶與藝術轉化

    時間:4/9(日)下午2:30~5:00

    主持人:簡瑛瑛(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教授)

    與談人:張小虹(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蕭瓊瑞(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廖新田(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與行政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江足滿(清雲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林宏璋(參展藝術家)、陳明秀(參展藝術家)、周靈芝(參展藝術家)

  • [主辦單位]

    新樂園藝術空間

  • [贊助單位]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行政贊助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