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隙GAP



abc

abc

abc

  • 5-10
  • [展 名]
    縫隙GAP
  • [藝術家]
    王雅慧
  • [展 期 ]
    2002/12/14 ~ 2003/01/05
  • [開 幕]
  • [座談會]
    2002/12/28
  • [與談人]
    吳宇棠,杜偉
  • [展 述]
    關於「縫隙」--當代空間遇合的可能性?
     
        西方美術史發展出以透視法勾勒三度空間的繪畫型態,雕塑、多媒材等創作無疑是以藝術家個人的方式創造一個新的空間詮釋,「空間」不僅是我們感官所置身的三維現時環境,同時也成為始終和藝術脫離不了關係的一項內在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術史發展運用不同的素材媒介發現這個課題,到了數位時代後資訊社會環境下的台灣,藝術應如何詮釋空間、如何反應數位時代的當代氛圍?
     
        在『縫隙』的展覽現場中,我們看到作者所創作的「新現實」-觀著所面對的可能是一面發出低沉的聲響、震動中的牆,於是另一種感知從牆面浮現出來;也可能是面對了一種捲動著、翻轉的牆;或者藉由牆上的窗我們同時是置身於室內或戶外;種種來自於空間中維度的變異,提供了一個新的空間現實。
     
        這樣的藝術內涵如何達成?數位影像的虛擬、拼貼、接合、塑造,提供了內容及形式上的媒介,運用數位工具的特性進行了影像的再造,重新詮釋
    了我們所在的新數位空間,悄悄的有別於我們過去熟悉的三度現實,在原有的現時空間上再貼上新的空間狀態,數位時代對於空間的三維想像藉由如今這樣的媒介露出新的端倪。究竟不同維度的空間和空間之間,存在了什麼關係?不僅是科學家在科學中極欲找尋的答案,當代文化在數位科技傳媒的全面影像下,人們認知事物和感受心靈的方式也面臨巨大變遷,「空間」不再只是物理上的名詞,它同時也可能跟「場所」、「地方」、「場域」......等等不可見的空間屬性及界限有關,我們能夠深刻的體會到同樣處身三度現實的此刻,即使有一群人置身其中、彼此溝通交流著,太多經驗讓我們知道,彼此間的語言表達、詞義概念、身體感知卻總有著難以彌合的落差,是否這樣的處境反應了後資訊、數位時代真正的「空間」意涵?
     
    空間和空間的「縫隙」,因此是迷人的,因為存在著無窮的可能和不可能性。
  • [主辦單位]

    新樂園藝術空間

  • TOP